【中美文化】中美饮食差异 - 圣捷出国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633-3343

【中美文化】中美饮食差异

时间:2015/12/21
    对于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适应美国的饮食需要一段时间。因为美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差异非常大。中国与美国的饮食差别体现在 :
    其一、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 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
    其二、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这对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是一时间难以适应的事情。所以建议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如果想吃新鲜的烹饪食品可以自己动手做。
    其三、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如果要举办生日宴会之类的活动,也要注意避免铺张浪费。
    其四、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应该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油,因为过多的动物油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其五、中国人的烹调往往放盐较多,而美国人做菜下盐仅为中国人的一半,有的甚至完全不放盐。初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可能刚开始会不太习惯,但是时间长了也能够适应。毕竟吃太多的盐对身体不好。
    其六、中国人烹调时爱下味精,而美国人不下味精。味精含钠,过量摄入有损健康,特别是对幼儿的发育影响甚大。
    其七、中国人进食新鲜蔬菜瓜果比美国人多得多。而美国人较中国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亦多得多,但肠胃功能却因体内缺少纤维素而受到影响。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应该中和一下两国在这方面的饮食差异。
    其八、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美国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所以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很难在美国的餐厅里吃到用动物内脏做的菜。
    其九、中国人喜爱食糙米和普通面粉,美国人则偏爱精白面粉制作的面点。实际上糙米和普通面粉所含营养物质高于精白面粉,这对日益爱食精白面粉制品的中国人是一个有益的提示。
    其十、中国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的群众和美国人都有爱食刺身或煎牛扒五六成熟的习惯,但美国人十分注意刺身的海鲜和牛肉的质量和卫生条件,选取深海的无污染的为必须的条件。如果你是一位爱吃海鲜和牛排的美国留学生,你一定要在好好享用一下高质量的海鲜和牛排。因为你在国内很难迟到符合卫生条件的海鲜和牛肉。
    十一、美国人餐后习惯加一份甜食,而中国人餐后习惯食水果。
    十二、中国人往往餐后饮一杯热茶,而美国人餐后却爱饮咖啡。茶能降低胆固醇,而咖啡却会提高血脂且刺激心脏。有营养学家指出餐后半小时左右饮用热茶将更能发挥其降低胆固醇和助消化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位爱喝咖啡的美国留学生,那你应该会喜欢上美式咖啡。如果你喜欢的是茶,那你在美国留学期间可能很难喝到像国内那样的茶了。
    十三、中国人普遍都喜欢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它不仅保持了大豆的营养,且养分更易于人体吸收,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高达92%—96%,享有“植物肉”的美称。而美国人对豆腐至今没有兴趣。你在美国留学期间如果想吃豆制品,应该会费点周折才能弄到。
    十五、美国人习惯于分餐制,而国内没有这种餐桌文化。所以对于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需要时间适应的事情。
    十六、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美国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在美国你是很难吃到炒菜的,所以在美国留学期间你应该会无比怀念祖国的美食。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美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差异,希望能为去到美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帮助。饮食只是去美国留学需要适应的一个小部分,异国他乡需要适应和习惯的事情还有很多,去美国留学的学生都要在心理上有准备。

      此文章由圣捷出国编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dapex.com。圣捷出国为您量身定制国留学美国移民等业务,此外与川大有澳洲留学合作办学项目。欲知详情可致电:400-633-3343 028-86082806

Vicky
Vicky
13982199719
Daisy
Daisy
18111613910
Jonathan
Jonathan
18180892312
在线评估
Online Assessment
该信息仅供针对咨询客户评估使用,请认真填写必要的选项,我们将严格控制该信息的使用范围,确保您的个人信息的私密性。
移民
留学
短访
房产
提交
出国工具
Abroad Tools
咨询抢福利
ONLINE CONSULTING
全国咨询热线
400-633-3343
客服1号
客服2号
客服3号
客服1号
客服2号
客服3号
电话咨询